ABOUT 行业资讯

专注餐饮面点解决方案,让美味更简单!

烘焙+速冻,中式甜甜圈甜蜜来袭

作者:标点食品 来源:冷冻食品 浏览次数:2779 日期:2021-06-21

烘焙+速冻,中式甜甜圈甜蜜来袭


提到标点食品,很多人都会想到由它掀起的“红糖锅盔”热潮。

2013年,标点食品在行业内率先推出红糖锅盔后,吸引了众多大小厂家上马,迅速将市场“搅热”,让红糖锅盔成长为面点行业的一个“爆品”。标点食品也因此一战成名。

标点食品手工荷叶夹和喜饼创造了连续五年餐饮渠道销量第一的业绩,它还不断创新,推出紫薯卷、香橙卷等产品,引领面点行业创新方向。

今年,继红糖锅盔等地方特色小吃后,标点食品从跨界的角度出发,借助“烘焙+速冻”的理念,推出创新性产品——中式甜甜圈,誓要再掀面点行业创新风潮。

创新:跨界烘焙,标点再创新

提到中式甜甜圈的研发初衷,标点食品总经理张大鹏表示,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结果。


他介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跨界和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你会发现,肯德基也在卖米饭和油条,中餐店也开始卖炸鸡。不仅中西式餐饮在融合,就连不同菜系也在融合,你可能在一家川菜馆见到豫菜……”

因此,以餐饮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速冻食品生产企业也需要转变想法,跳出思维定势,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而跨界和融合正是标点食品的优势所在

张大鹏作为标点食品的掌舵人,在从事冻品行业之前,曾经做过烘焙,这赋予了标点食品跨界和融合的基因。

他介绍,标点食品之前推出的紫薯卷、香橙卷等产品,在产品外观上借鉴了烘焙类产品,此次中式甜甜圈则是进一步融合了烘焙和速冻

在张大鹏看来,作为西餐的经典产品,甜甜圈的受欢迎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甜甜圈的劣势也很明显,“高油、高糖是很多人给甜甜圈贴的标签。而这跟中国消费者吃出健康的理念是相悖的。”


那么能不能研发出一种更健康的甜甜圈呢?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标点食品重磅推出新品——中式甜甜圈。

卖点:蒸出来的甜甜圈,更健康

据张大鹏介绍,标点食品此次推出的甜甜圈包括椰香味南瓜味两个口味。两款产品在工厂中通过蒸制完成熟化,客户使用时,只需简单复蒸或者油炸即可。

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椰香味甜甜圈)

(▲椰香味甜甜圈)

(▲南瓜味甜甜圈)

(▲南瓜味甜甜圈)

任何一款产品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必须得充分考虑终端客户的需求和消费场景。

对于餐饮客户来说,烹饪必须得方便快捷,出餐快。所以,首先,中式甜甜圈必须得是熟制品;其次,中式甜甜圈必须撕掉西式甜甜圈“高油 高糖 不健康”的标签。

经过多次试验,标点食品最终选定了烹饪方式:

“蒸是最能体现中国厨师智慧的一种烹饪方式,也是最健康的一种烹饪方式。市面上也有做速冻甜甜圈的,但是,它们采用的大多是油炸工艺,使用时二次油炸,这直接导致含油量增加。而蒸同样可以实现产品熟化,却避免了油含量过高的问题。”张大鹏说。

“蒸”的甜甜圈,这最终锁定了其最大的卖点“美味还健康”

优势:操作多样性,渠道多元化

自今年10月,标点食品中式甜甜圈上市后,市场嗅觉敏锐的不少经销商都将其列入主推阵营。

标点食品的甜甜圈和市面上的其他产品相比,优势究竟在哪里?看看经销商们怎么说。

其中,一位郑州经销商是这么说的。

他表示,标点食品的甜甜圈和市面上的其他产品相比优势明显,贴近当代消费的潮流趋势。此外,标点食品将产品形态做成西式甜甜圈的形状,将产品的推广难度大大降低,是个很明智的选择。

另外,成都一位经销商也很认可这款产品,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该经销商将中式甜甜圈和商业步行街、中式连锁快餐、早餐等消费场景相结合,让中式甜甜圈一经推出就销量可观。

中式甜甜圈之所以能深受各类餐饮终端的欢迎,和它操作的多样性有重要关系。

据了解,椰蓉味甜甜圈,复蒸后可以蘸着炼乳吃,松软可口;南瓜味甜甜圈油炸后,则外皮酥脆,内层柔软香甜,可以浇上巧克力、芝士、番茄等酱料,口感层次丰富,还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

市场:消费场景广泛,前景可期

对于众多的中国消费者来说,甜甜圈是个“舶来品”,但其在中国的市场需求量却在不断扩容中。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甜甜圈的消费金额约为350亿人民币,这一数据还在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专家预计10年内甜甜圈市场将会达到500亿元。

尽管增速很快,但是,我国人均甜甜圈的消费量并不大。和法国人均28公斤,美国、荷兰人均10公斤以上的消费量比,我国仅有1.7公斤。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甜甜圈的消费场景正在扩大。

在传统的面包房之外,甜甜圈还开始出现在甜品店、中式连锁快餐、炸鸡店等多种餐饮消费场所,这也给甜甜圈消费量的增加提供了基础。

在此背景下,标点食品坚信融合了烘焙和速冻双重优势,更符合健康理念的“中式甜甜圈”,一定能成为继红糖锅盔之后又一款爆品。

注:本文为合作推广。

• end •

统筹丨王晓灵

轮值主编丨吕翠平编辑丨李坤瑞

美编丨何孟华